儿童行为功能分析
发表日期:2019-12-18    文章编辑:lphealth    浏览次数:

A 如何读懂孩子

唯有进行科学的儿童行为功能分析

我们才可以真正读懂孩子的行为表达:【不】【不要】【不行】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情绪表达:发脾气、哭泣……

B 4个方面入手:

1 行为发生的原因

2  ABC行为分析

3 行为功能

4 替代行为

C 分解讲解

1 行为发生的原因

每一个行为的发生都有它的原因

    1家长听讲座时拿笔记笔记

    2 )家长每天都要起来做早餐

    3准时上班

    4每天督导孩子写作业

5 出门钱要检查钱包带了没有

1.1 动机

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你不喜欢,却又不得不去做的?

1.1 需求≥动机

 

做不喜欢的事,结果一定是满足与任务相关的需求吗?

所以,需求不等于完成任务的直接结果

但动机=某种需求得到满足=强化物

1.3 强化物

食物:糖果、冰激凌、薯片、竖果、糕点、饮料……

实物:玩具、新衣服、收集品……

活动:手机/IPAD/电脑、电视/录像/电影、洲乐场、游戏……

运动:散步、足球、篮球、游泳、蹦床、自行车、滑板车……

音乐/艺术:唱歌、跳舞、画画、橡皮泥、模型……

特别活动:外出就餐、去爸爸单位、邀请小朋友来玩……

特权:选择晚餐吃什么、晚睡觉15分钟、帮爸爸做事、涂指甲油……

感官司满足:按摩、玩水、特定的声音……

社会性强化:拥抱、夸讲……

1.4 强化物的种类

1 实物

如:偏好物、喜欢的活动、习惯的行为方式等

2 自我强化

如:感观类刺激、自我感觉良好(例如:成就感)

3 社会性强化

如:其他人对你的认可,夸讲

4 避免负面的局面或后果

如:被他人批评、罚单等

2 ABC行为分析

什么是引起行为发生的“前因=环境提供的选择(SD)”?

行为发生以后,得到什么样的“回应=增强物”?

两个答案之间连成一个“行为动机”的蓝图,这就是“应用”“行为分

析”的精华:“行为功能的分析评估”

 

 

举例:

前环境:孩子今天生病不舒服

A:妈妈让孩子到家后先去洗手再吃饭,

B:孩子不去洗手,还发脾气,扔东西

C:妈妈硬拉着孩子去洗手

或者

A:妈妈就拿毛巾给孩子擦擦手

B

C

3 行为功能

行为为什么一再发生

1 当行为后果满足孩子的需求

2 后果可以由他人给予,也可以由孩子自己给予

4种不同的功能:每种不同的功能满足不一样的需求

1 实物性行为功能

2 注意力行为功能

3 逃避性行为功能

4 )自我刺激功能

行为功能1:实物强化

行为后果:获得实物或满足要求

问题行为通常发生在孩子的要求被拒绝时

1 家长经常为了要让孩子尽快停止哭闹而满足孩子的要求

2 然而,这使孩子通过不适当的行为(哭闹)满足了自己的需求

3 所以,同样行为在将来会再次发生

这里的“实物”不仅是指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,也可以是活动、做事的方式、规则、模式等

情景1

在超市收银台,孩子说,“妈妈,买巧克力。”

妈妈说,“我们不买巧克力。”

孩子大哭

妈妈说,“你要是不哭,我就给你买巧克力。”

孩子停止哭闹,妈妈给孩子买巧克力

 

行为功能2:注意力强化

行为后果:获得他人的注意力

问题行为通常发生在孩子想要获得他人的注意力时

1 在问题行为发生时,父母常常会告诉孩子“不要这样做”有的时候是不得不,因为问题行为可能导致安全问题或财物损坏

2 然而,当这样做时,孩子获得了父母的注意力

3 所以同样的行为在将来孩子想要获得他人的注意力时会不断发生

不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(如,批评、责骂)注意力,都会强化这一类行为

情景2

妈妈在做晚饭,孩子不停地玩电灯开关

妈妈放下手中的活,去叫孩子停止玩电灯开关

行为功能3:逃避强化

行为后果:逃避被要求执行的任务

问题行为通常发生在对孩子下达指令时

1 当孩子开始哭闹,父母的注意力放到了“如何让孩子停止哭闹”上,而忘了之前给孩子的指令,因此孩子可以不再需执行那个任务

2 因为其它原因(如家长无法强迫孩子去执行任务/或试图说服孩子去执行这个任务)而造成任务的延迟,行为因为不需要服从指令或者延迟执行指令而被强化

在未来当孩子不想做某任务时,行为就会再次发生,避免或延迟执行被要求的任务,都会强化这一类行为

情景3

妈妈叫孩子刷牙

孩子大声说“不要刷牙!”

妈妈拉着孩子去卫生间

孩子躺在地上、哭、并且打妈妈。

妈妈没有办法把孩子拉起来,对孩子说“我先去刷牙,你一会自己过来”,然后走开

行为功能4:自我刺激

行为后果:获得某种刺激上的满足,且这种满足是由行为直接促发的

1 问题行为在任何时间、任何地点、无论是否他人在场都有可能发生

2 行为的强化与他人的反应无关

3 行为本身直接产生刺激,这类刺激不需要通过第三者的传递来实现

情景4

不分场合,到处乱跑,自转

不停的咬头发

不停的愰手

以下行为功能如何解读:

1 A宝宝和贝贝正在吃饭,宝宝突然夹了贝贝碗里的肉

    B贝贝打了宝宝

    C妈妈告诉贝贝不可以打人,妈妈叫宝宝把肉还给贝贝

2 A小华的姐姐有朋友来玩,但没有邀请小华一起去玩

    B小华拿水枪打姐姐和他的朋友

    C妈妈叫姐姐带小华一起玩

3A妈妈叫小伟把写错的字擦掉得写

   B小伟把整页纸都撕掉

   C妈妈说“你把卷子撕了,那就不要做了,明天你没有作业交,等教师批评你吧”

4A下课了,老师叫波波把玩具收起来

   B波波就大声尖叫打人并说我不要收玩具我不要收玩具

   C老师叫波波不要打人,并自己把玩具收起来了

4 替代行为

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,只是开始了“行为功能的分析评估”的第一步。下一步要明确鉴定什么是“替代行为”,能符合孩子行为功能(目的)的需要,并且能取代问题行为的替代作用,其行为的结果增强作用,一定要是原有的粗暴行为“失去效力”

6岁艾略克的行为问题

操场上有10个男孩子围着5台三轮脚踏车,没多久就发生了弱肉强食的操场竞技行为,为要坐上三轮脚踏车,孩子们彼此推搡,一抢到手就马上驶离混乱战区。高大的艾略克不理会哭闹成一团的落败者,神气地占有着脚踏车

 

举例:替代行为

由老师介入形成游戏规则

    1老师一开始就使推人的孩子失去骑脚踏车的权利,使该项推人的问题行为完全失去功效

    2同时老师让遵守规则的孩子享有玩其他新游戏的优先权,让遵守规则的行为产生正面增强作用

    3要遵循老师的原则:每人一次只能玩3分钟

5 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

建立一个新的行为需要时间

学习一个新的行为需要教导

巩固一个新的行为需要练习

记住一个新的行为需要使用

乐培心理,专业感统训练、专业语言训练,专家领航,专家测评评估,为孩子量身定制的课程,定期召开教研活动针对孩子情况实时进行调整,师资定期培训提升,全面提升儿童注意力、语言、记忆力、想象力、逻辑推理、情绪控制、社交、学习等能力,让每个孩子成为最优秀的自己!培养家长希望家长成为学习型的的家长并提供父母课堂,为孩子更好的成长全方位出击。

 

课程咨询与联系

嘉汇:0571-85135090杭州市下城区朝晖路179号嘉汇商务大厦1101

滨江:0571-88922897杭州市滨江区新联路202楼乐培心理咨询室A

手机:13386508065(同微信)



版权所有,如有转载,请联系作者